《密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7 08:52:15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密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度》教学反思1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很重要,它与压强、浮力的知识联系很紧密。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请同学说出身边的桌子、电扇、窗分别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再叫他们回答身边有无数种物质,我们怎样辨别它们?给他们具体的实例,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同学找到很多方法,有颜色、气味、磁铁吸引等等。然后问他们如果从表面情况无法鉴别时怎么办?有没有一种科学又简单的辨别方法可以鉴别物质的种类?给他们实例一个铜块和一个塑料块怎样区别,并结合以前速度的引导让他们讲出相同体积比质量和相同质量比体积。那到底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然后请同学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等到若干组数据,请同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然后让同学计算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分析得到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就因为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我们才可以利用物质的这种特性来辨别物质的种类,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用它来表示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请同学根据公式推断单位及物理意义。整节课教学任务基本能完成。

困惑的地方:

1、在引导学生讲出相同体积比质量和相同质量比体积后,猜想就叫他们自己猜呢?给他们一个填空形式:体积不同的相同物质,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这节课到底分几课时?一课时的话,要介绍量筒的使用,做实验,分析数据,有必要的话画折线图,还要得出结论,那肯定来不及介绍单位换算、物理意义等。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思路感觉不清晰,过渡不自然,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在实验过程中未强调量筒在实验结束后侧放,造成学生离开时碰碎一个。

《密度》教学反思2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平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平。

3.读数时。液面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平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密度》教学反思3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此处隐藏9146个字……上,这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整个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自己的学习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而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作业和点评,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在学校评课的时候我有话说了,不只是局限于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这些的话,我抱着学习和共同提高的诚意与授课教师交流,尝试着用从远程研修上学到的来分析一堂课,试图使自己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当然这些都只是有限度的成功,远远没有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所以说,远程研修使我产生最大 的改变就是使自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远程研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从参加远程研修以来,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线的教师、有高校的教师、教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对教育事业执着,有着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当我有了疑惑时就会去向他们请教,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数学专业知识,我都找到了良师益友,他们向我推荐了很多网站,博客。对我来说,远程教育是一个平台,我在研修中学习,学习中专业成长。

第三是学习效率的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校教师的业余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在远程教育中,我看到了教育视点,教育博客这些栏目,使我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别人的经验,无疑就节省了学习的时间,“行动时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时做一个重行动的人,在学习、思考、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

今后的工作打算:

1、在模仿中摸索课堂教学。在远程研修中,我把重点放在观摩课堂教学上,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远程研修中有很多优秀的课学教学实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揣摩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构思,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不是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最终是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2、坚持写教育日志。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些是上课上出来的,有些是通过写作写出来的。我希望通过不停的写教育日志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次远程研修,我看了很多精彩的教育日志,在日志后面的点评中可以看出这是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极好方式。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之余,要把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与同行交流。我通过写教育日志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那将有助于我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自己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老师们,我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相信,只要善待每一次研修,我们就能分享研修中思想的觉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磨擦、成功的快乐,一定会生发出新的教育机智与灵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密度》教学反思15

一、课题提出,小组初探

本节课前老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事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边不同时具备天平和量筒,却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测出盐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课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热情很高,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研究讨论,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积极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讨论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组多达12个。有一组竟在网上查到要用高中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方法。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老师课前把备课组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在讲台各准备了几组;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长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方案有多少种、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简述出来,其他小组对不明白、不清楚处可提出质疑。例如:有个小组用杠杆、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来测盐水密度,其他小组有同学不明白,让他们说出原理来,该组马上有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了“水Vl1=盐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学问:“两个小瓶的质量不考虑吗?”他们答道:“这个问题我们早想到了,我们挑选的两个小瓶质量是相等的`。”经过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密度测量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本组认为设计最科学的方案步骤说出来并写出板书,让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每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法开始实验,来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让不同小组间互派观察员,以便实验结束后进行论证分析。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到讲台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有选U形管、煤油的,还有选弹簧测力计、铁块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组还挑选两套器材,分两个实验来进行对比。

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给了他们能领会并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学生们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在此过程中观察员将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是为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切磋,并锻炼和考查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分析,深入探究

各组认真做完实验,将实验结果,即表达式和测得数据进行板书,使之方案表达完整,然后由观察员提出问题或质疑方案的科学性,被质疑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辩。例如:“你们将量筒直接放在天平盘上称量,能放稳吗?是否可操作性差?”“我们是根据天平实际来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用量筒不大,发现它放在天平盘上较稳,并且认为这样直接测出体积和质量会误差小。”再例如:“你们组为什么先向U形管内倒入盐水就做成功了,开始时你们先倒入的是煤油,为什么不出现液面差?”“开始时我们忽视了煤油密度小于盐水密度的问题,倒入盐水时发现有盐水冲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间有盐水柱,所以我们又改变了做法。”观察员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们先称铁块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学,误差大。”“天平指针不静止能算天平平衡吗?”“刻度尺测液体深度时应该估读。”“你们测出的盐水密度为什么比水还小?”等等。

在学生“双方”的争辩中,对学生感到疑难或难说服的问题,老师及时启发,适当引导和点拨,真正使学生们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最后还设计了各组评议讨论环节,对每小组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案的器材选择、步骤的合理性、表达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刻骨铭心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

四、课后思考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密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